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

A n h u i H u a i n a n N o. 1 M i d d l e S c h o o l

你现在的位置是: 本站首页>> 教学科研 >> 教研组 >> 地理组

地理新教材的变动与教学策略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20-09-02 02:51:56 点击次数:

地理新教材的变动与教学策略

 

2020级高一地理备课组

一、概述

201959日,新教材正式发布,新版教材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包括数学(AB两个版本)、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体育与健康、美术、日语、俄语、信息技术等学科。同期投入使用的还有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即思想政治、语文、历史

地理新版教材必修部分共2本,选择性必修3本,从目录上来看内容上还是发生了一定的调整和增减。新版将自然灾害单独作为一章内容来讲解,看来这可能是将来的一个重点。调整比较大的是旧版必修3的内容删减较多。

二、地理必修一的主要变动

本学期我们将进行地理必修一的教学,现在先具体谈一谈必修一的主要变化: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删除了“地球运动”增加了“地球的历史”一节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增加了实践活动“观测天文现象(月相)”

简化了地球的“普通性”“特殊性”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细化“太阳大气层分层”

增加太阳活动“日珥”和“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活动影响由原来的文字叙述到现在的图形标识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本节为新增内容,主要是各地质年代主要标志性事件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相当于原课标变化不大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本章增加了“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

删除“常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性大气环流”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在原大纲版教材中删除,现又恢复,而且对这部分的讲解更细化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保温作用”由原来的“活动”内容,成为正文部分

“热力环流”的过程变化不大,增加了“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这一海陆风案例,但未做分析提示。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增加了利用等压线确定风向、风速。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增加了“海水性质”

删除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节   水循环

水循环类型和过程的环节讲解更细化

第二节   海水性质

在原大纲版教材中删除,现又恢复,主要是“温度”“盐度”“密度”,讲解内容更加详尽。

第三节   海水运动

增加“潮汐”“海浪”海水运动形式

洋流由原来的“全球模式分布”到现在的“局部案例分析”

第四章   地貌

由原教材标题“地表形态塑造”→“地貌”,体现本章知识侧重于地形的基础认知,弱化对形成原因的分析。本章知识结构变化较大。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列举了风、流水作用的地貌与原教材中第一二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和“河流地貌的发育”)相类似,但分类和讲解更详细。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此节为新增内容,为增强地理实践力而设置,内容与地形图的认读比较类似。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原教材第五章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论知识,现教材以其典型代表植被与土壤进行整差性的分析,知识更具体更详实。

第一节   植被

原教材主要介绍各自然带的主要植被类型,现教材在此基础上更多介绍各类型的特征。

第二节   土壤

    在原大纲版教材中删除,现又恢复,内容上不再是只注重土壤组成结构,更多的是分析其特征和形成过程。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二节讲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

    原教材必修一只有在第二章“案例”中有气象灾害,主要是在选修五中学习。现教材专门设置本章,讲解自然环境中的主要自然灾害,同时把洪涝灾害归类为气象灾害,没有单独讲水文灾害。

第三、四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和分析自然灾害,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能力。

三、新教材的主要教学思想

高中地理新教材之“新”体现在:理念新、内容新、情境新、栏目新、图像新。

1、理念新:集中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及学科核心素养。

2、栏目新:在各个版本的教材栏目的设置上,增加了章前导言,节前探索,案例探究,课后活动环节,设置多种情境,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代入感和学习兴趣,通过各个栏目的推进,引导学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式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的意志品质,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3、内容新:必修I、必修II与选修必修I、必修II、必修III五本教材,2+3模式;高一学生学习必修I、必修II,选择文科学习的学生选择使用选修必修教材。教材对学生的要求进行了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对必修I、必修II对知识点均进行了相当比例的取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必修I、必修II难度。拓宽了地理学科的广度宽度,提高了高一地理知识的趣味性,适合高一学生学习特点。

 

image.png

如必修I中去掉了地球运动、气压带风带、板块运动等复杂抽象原理性的知识点,将其添加到选修必修I中,表面上看弱化了知识难度,甚至破坏知识体系完整性,但是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必修I中将土壤、植被等相关的地球知识添加进来,并且单独作为一节内容来呈现。

4、新课标:高中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课标为纲领衍生出的学习目标已由“三维目标”立意向落实“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转变,并且四项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

四、备课组工作重点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 落实核心素养

新教材强调育人功能,也是向教师传递信号,教育最重要是“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这种观念要贯穿在“教”的全过程。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到:

1、利用每周二的的业务活动时间,组织备课组教师认真研究《2017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让每个老师都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大家取长补短。真正让核心素养融入地理教学,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与个人的品质。

2、要引导我们教师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理念。配合新教材的是新高考,教材体系的变化是新高考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将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重新定义思考的价值。师生关系由老师教学生学,向老师帮学生学的关系转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老师们要改变以往的设计风格,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做好学生的职业引领人的角色。

3、要利用多种渠道如新教材培训以及各类讲座等拓展教师视野宽度,挖掘教师思想深度。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走出校园和家门,观察世界,感受生活,收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资料,拓展教师的地理视野,进而整合属于自己的地理课程资料,例如针对我们一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组织教师研讨如何高效实用我们的地理专用教室,如何从教师视角将校园环境教学资源化。

4、利用党员示范课和教学开放日等平台打造新教材教学示范课,在示范课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在教学当中:注重情境的创设,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贴近生活,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思维。让课堂的导入更接地气,让学习环节更加连贯,让地理思维进一步综合。

5、针对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很多栏目,在教学中要重点运用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问题式教学、实验与真实景观关联分析、实地考察等给学生问题、活动,创设适于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流程:从简单的情景问题出发,通过归纳总结出相关的较低级的知识和方法;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演绎到一个新的复杂的情境问题中,在分析新的复杂情境中得出新的较高级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多次的往复达到螺旋式的升华。

6、新教材强化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短期的或者长期的地理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如夜间月相的变化),设计地理实验(结合地理专用教室的实验器材),收集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室内和校园观察,以及近郊观测),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有所收获,让核心素养生根发芽,切实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7、要努力把数字化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手段逐渐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学习互联网+教学技术,云课堂,大数据,交互式地图开发,GIS制图,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整合资源、创新资源能力,更是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维的新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