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中外历史纲要》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高一历史备课组 整理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秋季,包括我省在内的许多省市将全面启用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编写上富有特色,教材编写最大的特点就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具体而言:(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揭示中国历史演变的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二)以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中;(三)以课标要求的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融入历史史实的叙述中;(四)以详今略古的中国通史结构和正文加辅助栏目的方式呈现。
除此以外,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补充了大量史学前沿内容,根据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逸红2019年9月对北京市西城区全体高一历史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涉及示范校和普通校共34所,各年龄段的教师共55位)数据来看,教师对于新教材最为欣赏之处便是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调查显示表示认同的教师比例高达67%。
同样,根据这份调查数据,有80%的教师认为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课时不够用,有人对《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等多个由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研读后发现,几乎是相同的教学内容范围,教学课时从1990年版方案的296个课时降到2002年版方案的224个课时,然后就直接降到了2017年版方案的约70个课时。
课时虽然少了很多,教才材内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通览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马上就能感受到教材这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教材容量超大。上册有28.3万字,下册有22.5万字。试教区和第一批实施地区的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容量大,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有些专家也承认新教材“总体容量偏大、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表述不甚清晰”。
我们可以把它和初中教材作一个比较,实际上,和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一课相当于初中教材一个单元。比如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其内容涵盖了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一和第二两个单元5个课。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则涵盖了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6-8这三课内容。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涵盖的是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三单元九十两课内容。第4课西汉与东汉,涵盖的是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三单元11至15共5课的内容。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是如此,下册也一样,比如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就涵盖了初中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1至4还有第6课的内容,而且是基本是对初中内容的高度重复和浓缩。有人认为“高中教材在内容深度处理上,未能超越初中教材文本表述的水平层次。甚至可以说,在知识深度、广度层面上,高中教材大体是初中教材的压缩版”
不仅如此,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还有很多新增内容。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这一内容在部编版教材中作为完整的一课呈现,正文约1400字,辅助图片、表格7幅,文字阅读材料约500字。同样的内容,在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中,则安排在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变”中,以两段共计约240字的文字呈现,另配辅助图片一幅“北宋文官出行图”,辅助阅读材料“历史纵横”“学思之窗”两段,共约280字。在人民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中则更少,只是在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进与强化”中以一段约150字的文字概述,无任何辅助图片、阅读材料。
又比如说纲要下册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发展,增加了对波斯帝国的介绍,而这无论是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旧教材都没有涉及过的内容。而且,类似这种情况还很普遍,比如第二单元介绍中古时期的世界,就是原来必修教材完全没有涉及的内容;又比如有关亚非拉殖民地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内容,原来必修教材也涉及的非常少,但是新教材有增加了好几课。再比如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课,虽然原来必修教材也有这一课,但新教材增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运动比如女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等内容。
如此巨大的内容差异,使得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面临极大的挑战,“时间不够用”也就成为普遍的困扰。新教材每节课的内容都很多,高度概述,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就像高密度的压缩饼干,想要在一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这么多的内容,难度很大。
因此,面对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的新教材,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合理取舍内容是首要前提。课标正视这一问题,明确建议,“在分析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深度教学、结构—联系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上海市历史教研室主任於以传老师就认为,“从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时空角度衡量,“课”的单位可能太小,“学期”或“整册教材”未免太大,相对而言,由数“课”所组成的“单元”或许较为合适。单元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单位,单元可以使核心素养的落实、史学思想方法的达成过程体现整体化的结构设计”。於老师的文章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格式进行详细的界定和说明,但是没有明确涉及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备课组提出如下意见:
1.研读课标和教材
(1)研读课标
作为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的课程结构,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同样,这也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的标准。教师的教学应关注课标,研究课标,依据课标开展一切教学活动。
(2)研读课标解读
本书是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解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参加编写。本书对高中历史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本书是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权威读本,可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和基础教育教学人员、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3)研究教材
高中历史学科新教材作为国家教育部统编教材,权威性强,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辅助栏目。如《学习聚焦》栏目以精练的文字概括一目的基本内容或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重点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学思之窗》栏目将课文、材料、问题三者结合,综合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纵横》栏目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扩展、补充正文内容,揭示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多角度多维度理解和构建历史的能力。《史料阅读》栏目配合课文,提供简要的文献材料,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供学生阅读,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阅读、分析、解释史料的能力。《思考点》栏目紧密结合正文提问,学生可即时回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力,并训练学生历史理解与历史思维能力。
教材是学科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但它不等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所包含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等要求是教材难以表述的,教材与课程内容之间也存在着差距。
教材可以叙述历史史事、观点内容,但学生如何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等,却难以明确表达。对表述抽象、涉及诸多历史思维观念和方法在其中的课程目标要求,教材编写者有时会望洋兴叹。即使是课标规定的某些课程内容,教材也难以再现。例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教材在编写上能够从具体的知识内容层面叙述相关内容,如“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但是如何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认识程度如何?具体理解、认识的方法是什么?等等,教材叙述对此无能为力。
教学的出发点是课标与学情,而非教材,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即学科核心素养的工具。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是从学生具体历史认识形成视角出发进行的。当教师教学忽略学生历史认识的形成,核心素养的落地就变得很难。为了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加工重构。
鉴于教材大字表述的是历史史实知识,教材编写者认为教材的辅助系统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在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知识只是抓手、资源,教学应指向深层次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目标。如果教师以为落实教材大字即知识点是教学的核心,高中教学内容将是初中教学的翻版,是初中内容的重复。如果教师不改变教材结构顺序,尝试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将造成每篇教材的学习均需要用2~3节课,而高中教学时间不允许。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教学的实施,且不利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个人揣摩,新教材的这一设计反映出编写者的一个良苦用心,即在基于标准的改革时代,为了达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师应思考如何从学生素养目标达成的视角进行备课,以避免重蹈教授教材知识点的覆辙。
2.关注和吸收学术前沿成果
复旦大学章清教授就指出,“在使用教材时,各中学有必要结合具体学情,在教材研究与学术研究方面做些努力。”要围绕教材“结合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讲授相关内容”,这意味着一线教师必须关注学术前沿成果。
(1)关注和吸收史学前沿成果
一堂要上的好,无非三个新,要么有新的观点视角,要么有新的史料,要么有新的方法。问题在于从哪里获得新的观点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呢?当然只能从学术前沿成果那里获取。比如新的观点视角,像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课,可以借鉴北大陈苏镇教授的研究成果: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比如《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这一课,可以借鉴王奇生教授在岳麓书院讲座中的观点,王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日互动模式是日本侵略中国妥协,之前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都是这样处理的,这种模式对中国极为不利,所以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力图改变这一模式,坚决不退让,这一态度超出日本预料,日方仍以为只要继续扩大对中国压力就能迫使中国屈服,但中国坚决不屈服,最终结果日本战败投降,中日互动模式彻底改变。
也是在这个讲座中,王教授指出,蒋介石庐山谈话,其实是讲给日本人听的,他的本意是通过强硬的态度来阻碍日本侵略,希望日本能够知难而退从而避免战争。
除了新的观点,还有新的史料。比如我们说弱国无外交,但强弱都是相对的。根据学者唐启华在《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一书中的研究,由于中国在1917年追随美国向德奥宣战,中国也因此成为一战的战胜国,得以参加后来的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中国最终没有签字,但中德还是单独签订了《中德协约》,根据学者的观点,“《中德协约》不仅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平行新约,而且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对外以战胜国身份取得战事赔偿,在中国外交史上有其重大意义。”德国人赔了多少呢?学者统计是2.5亿元之多。
当然,除了历史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借鉴考古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方法,具体例子这里不展开。
有老师提出“新教材的内容已经超级多了,再补充(学术前沿)的话根本来不及上”,北师大郑林教授的意见是,应当“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适当补充内容”,补充多少“要视学情和探究问题的深浅而定”。郑林教授认为学术研究成果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对历史的叙述,主要是客观描述过去发生了什么;第二类是对历史的分析解释,主要是解答某事为什么会发生;第三类是对历史的评价,主要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做出价值判断。他认为,补充的内容应该以第一类为主。通过这类历史内容,让学生感知具体的史事,建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自己对历史进行分析解释,做出价值判断。至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研究成果,教师不一定要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而是“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把握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思路和方法,并用这些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探究历史”。郑林教授特别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学术研究成果都能用于教学。历史研究是有立场的,站在不同的立场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在选择学术研究成果时,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那些有利于达成历史课程目标的内容”。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吸收和补充前沿学术成果时应当注意的。
(2)关注和吸收教学前沿成果
对于吸收历史学前沿研究成果,大家其实还是高度认可的,很多老师也积极投入其中,这从各种优质课公开课中都能明显地看出来。
除了要吸收历史学前沿成果,我们觉得还要关注和吸收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很多老师只重历史学研究,忽略历史教学研究,甚至大学里专门研究教学法的老师很不看重历史教学的研究。结果,造成了太多的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明明别的老师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课例可以借鉴,但是有些老师因为不知道或者不屑于知道,非要自己费尽心力去东拼西凑各种材料,结果自己不满意,听课的人也不满意,这是何苦呢?鲁迅先生就主张我们应该“拿来主义”,大凡能够在各类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教学研究成果,质量多少还是有保证的,总是有借鉴意义的,为什么不去看呢。特别是新教材有很多新内容,如何处理,完全可以借鉴别人的做法。比如《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这一课的导入,有老师设计是这样的: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有人说,这幅画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问题是,这幅画真的能证明北宋商业繁荣吗?或者说,宋代商业是不是真的如画中描绘的那样繁荣?我们如何才能确信这是事实?
后来其他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汴梁城的街景,应该命名为 《清明上街图》才对嘛,为什么叫上河呢?
显然,这样的设问更有认知冲突,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李凯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今天北京前门外还有“大栅栏”的地名,你知道其中原因吗?明清不少城市的胡同口都有大栅栏,参考清代北京城绘制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过胡同口的栅栏,这说明当时推行夜禁制度,通过关闭栅栏限制人们的夜间活动。但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偌大汴京城找不到任何一处栅栏;反映汴京与临安风貌的《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等文献也没有“栅栏”或类似设施。这说明了什么信息?
这个处理不仅需要学生关注画的内容,问题的提出更是突出了本课的重要内容,那就是商业的发展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以上教学设计,还可以进行如下调整:
出示两幅清明上河图,问哪一幅才是真正宋朝的呢?学生应该很想知道答案,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入手,这时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上面的图片居民区有栅栏,而下面的图片居民区没有栅栏。设置栅栏说明当时推行夜禁制度,通过关闭栅栏限制人们的夜间活动,大家猜一下哪幅才是真迹?不论学生猜的如何,老师都可以深入提问:宋之前隋唐的城市有栅栏(坊市制度),宋之后明清的城市有栅栏,为什么偏偏宋朝没有栅栏呢?
3.确立教学主线
(1)确立教材主线
原高中必修教材的主线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区域文化到多元文化。新教材的主线是不一样的,纲要上介绍华夏命运共同体的由来,纲要下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由来,放在一起就是从华夏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教研专家指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建立、发展、巩固,国家主权从完全独立到被半殖民地,经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历史;创设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情境。
(2)确立单元主线
确立了教材的主线,才好确立单元主线。单元设计并不仅仅是一个单元一个设计,而在在不同的单元设计最后形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单元设计都是属于这个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既然前面已经对教材的主线,也就是整体设计进行了界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基于教材主线,对每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界定,确定每一个单元的主线。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大一统帝国的起源与建立/夷夏文明的交融
在这一过程中,源于西周礼乐文化的山东齐鲁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在吸取其它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成为了一种全国性文化(独尊儒术),并随着大一统帝国的扩张而扩张。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崩溃与扩大/大一统帝国的崩溃与重建/胡汉文明的交融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内敛与外溢/大一统帝国的收缩与扩大/农牧文明的交融(一)
辽宋夏金的对峙局面,推动了尊王攘夷的儒学复兴运动。儒家学者的努力推动了理学的形成,理学存理灭欲的主张体现出中华文明内敛的趋势。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虽然与宋朝对峙,却内心里羡慕宋朝的文化,主动被动地推动自身的汉化。中华文明也由此外溢到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元朝蒙古族一统中原,更是带来一个民族大交融的时代。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隐忧/大一统帝国的成熟与繁盛/农牧文明的交融(二)
这一时期无论是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还是学术文化都呈现集大成的态势;但也正是这个时期,欧洲科技突飞猛进,中国却安于现状,以致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就明显地落后了。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危机与自救(五、六)/大一统帝国的危机与自救/中西文明的交融(一)
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不断对华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之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内忧外患中的中华民族不甘沉沦,奋起自救。
第六单元 中华文明的曙光与新生(七、八)大一统国家的曙光与新生/中西文明的交融(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提供了一条民族复兴的新路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逐渐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不仅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且建立了新中国。
第七单元 中华文明的复兴与崛起
经历了各种曲折与坎坷,中国终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富强之路。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发展使中国逐渐恢复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实力与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增强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的自信。
(3)确立课时主线
确立了单元主题后,仍然要进行课时设计。有老师主张把新教科书几课合并成一课,形成新的单元来讲,李凯老师认为,这样的做法并未减少信息总量,且是在破除统编教科书结构,难度很大。我比较认可李凯老师的观点,所以仍然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进行课时设计。
三、单元教学设计举例说明
下面我们以第一单元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单元教学设计的好处。
教材第一单元的标题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里我们可以提炼两个大概念,即“文明”与“统一”。然后,根据这两个大概念提炼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隐含的主题是大一统帝国的起源与建立(大一统思想的源起与重建),隐而不发的主题是夷夏文明的交融。
根据这一主题,对这一单元的4课分别提炼其教学主旨如下,具体内容略,大家可看看公号此前发表的教学设计详细内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整合/大一统思想的源起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华夏文明的扩大与丰富/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华夏文明的建构与挫折/大一统思想的实践
第4课西汉与东汉 华夏文明的整合与扩展/大一统思想的重建
从第一单元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单元设计有如下好处:
第一,有利于运用大概念进行教学。毕竟大概念不能太多,但又不可能太少,第一单元的大概念有两个,一个是文明,一个是统一,从单元整体设计出发,可以在第一二课侧重文明的大概念,第三四课侧重统一的大概念。虽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顾。
第二,有利于综合培养核心素养。“一方面,单个知识要点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只对应某个特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知识要点都需要而且可以对应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部水平划分层次。”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把五大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但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如果以课为单位就很容易出现不能整体上培养五大核心素养,而以单元为单位则可以整体上培养。比如第1课从其内容来看,因为大量涉及考古学内容,更适合突出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又因为其涉及的时空广度大,适合培养时空观念素养。相对来说,第2课更适合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第3课适合历史解释和家国怀情素养的培养,第4课适合培养历史解释。同样是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顾。
第三,有利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第4课西汉与东汉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科技文化的内容很难与政治经济发展整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把部分内容分散到其它课当中。比如汉赋,体现出的是楚地的文化被整合成全国性文化,这个可以放到第3课结尾部分来说明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避免在第4课教学中生硬地加以介绍。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内容的调整不仅可以在单元内进行,也可以跨单元调整,比如第4课涉及的汉代科技成就的内容,可以整合到第2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当中。
四、集体备课安排
新教材变化大,内容多,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更有必要加大集体备课的教研力度。备课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线上培训力度。我们先后组织老师参与了浙江省和安徽省教育主管机构主办的新教材网络培训课程的学习,并顺利结业;备课组还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8月底开始的全员网络研修课程,积极参与群内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加大线下教研力度。制定好组内教研计划,确定每周二下午为组内教研时间,提前确定好单元备课主备人和主备内容,主要以说课的形式开展。鼓励组内教学资源信息共享,特别是课件制作要突出重难点和板书设计,在史料的选择上要适当,教学设计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水平,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新教材优秀课件的征集整理汇总工作。
(三)具体实施
1、精心准备:加强集体备课,坚持“个人先自主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的三轮备课模式,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
(1)精准把握方向:备课组成员要认真研究探讨历史新课标要求和新高考动向,与现有教材有机结合。
(2)认真研究学情,精确指导:备课组成员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探讨出简单实用的导学单,并根据班情的差异性,分层教学。
(3)强化备课组内互相听课、评课要求,在备课组活动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1)精心设计,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2)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教学侧重点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注意在课堂中对历史核心素养的潜移默化渗透。
3、练习、考试合理安排。
(1)要精选题目(注意分层),控制练习的量(在精不在多)
(2)认真批改,精细分析,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3)加强对学生审题、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4、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教师要跟踪督查到位。
(1)课前预习到位,要求能了解本课基本内容,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2)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听、看、记、思多管齐下,向45分钟要效率。
(3)规范作业要求:独立、保质、保量完成,做题时要勤标注,展示思维过程,批改后及时用红笔订正,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4)做完练习或考试后,督促学生及时订正,并找出自己在这一部分学习内容中的不足,及时加强复习巩固。同时,教师也根据不同的学情和需求及时帮助学生提优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