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创作的散文集。这部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为题材,饱含对生命、青春、亲友、故土的爱,展现了作者对生死、命运等哲学议题的深刻思考。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该书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也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此外,该书还被纳入了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成为教育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读物。
作者简介: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21岁双腿瘫痪,后患肾病靠透析维持生命。他以顽强意志与命运抗争,坚持写作,创作了诸多经典作品,如《我与地坛》等,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之一。
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根据其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其作品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困境的思索,文字真挚且富有哲理,不仅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无数读者提供了精神的慰藉和启示,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坚强的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
读书心得:
安放自我,浇灌希望
顾艺 2023级高二(8)班
当史铁生摇着轮椅走进地坛的晨昏四季,他在斑驳的朱门前停留,在与人生的较量里,慢慢悟出看待生命的答案。《我与地坛》这一散文集以赤诚的笔触,在荒芜中保留平和,于勇气中照见生命的力量,为当代青少年带来关于生命与成长的课题。
叩问生命
于风华正茂的年纪突然身残,史铁生既饱受病痛折磨,又陷入精神煎熬。
时光不言,走过岁月的人却慢慢悟出生命的答案。一草一木、世间万象各有其浮沉之理。史铁生在地坛的四季轮回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在古园的沧桑变迁中,领悟了时间的永恒。他坦然接受命运,但从未屈服于命运的重压,在流岚雾霭中,坐下来,唱支歌,笑对命运。
这份直面命运的勇气,恰是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命底色:在竞争与压力交织的青春里,学会接纳不完满,在迷惘中锚定方向。
安放自我
地坛对史铁生来说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家园。
地坛历经沧桑,荒芜却并不衰败,见证了史铁生从绝望到希望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他找到了与自我对话的空间。在史铁生的静思中,我们觅得生命的多样可能,看见人们对抗苦难的坚韧与勇气。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安放自我的场所,借以静心思考、沉淀自我,找到精神的支撑点,向内倾听自我,寻求内心平和,获取自我认同,助推向外探寻明天。内省反思,提升素养,不在浮华中迷失,不在喧闹里麻木,守静心,怀净心,向尽心,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心怀感恩
对母亲的感念是《我与地坛》中从未消散的深情。母亲的担忧与牵挂宛若水源,滋养着史铁生的坚韧,又在某时,让他在北海的菊花前,在合欢树影里,一遍遍重温美好,一遍遍汲取力量。
我们都在许多支持中走向前方,亦在自己的坚定里行而不辍。回望过去,张张剪影,都缺少不了家人的厚爱同行与旁人的温和指引。
身为高中生,怀感恩之心是我们的必修课,传美德,扬善行,树新风。感恩之心,助推成长。
积蓄力量
《我与地坛》中的文字朴实有力,直击人心,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
从书中我们逐渐了解,人生的光辉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充实与敬畏生命。
这是一部超越时代而具有恒久魅力的作品。它用真实的生命体验,诠释深刻的人生哲理。沉浸在这本书中,不仅可以获得文学熏陶,更能收获关于生命的启发。真正的成长,不是在乌托邦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在实地眺望远方;真正的自由,并非身体的驰骋,而是灵魂的丰盈。这堂穿越时空的生命教育,注定会在年轻的心田播下向阳而生的种子。
(指导教师:王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