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信息公开网

N o . 1 S e n i o r H i g h S c h o o l i n H u a i n a n , A n h u i

你现在的位置是: 本站首页>> 信息公开 >> 教学教研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淮南一中资源配置实施方案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25-11-03 10:11:43 点击次数: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

淮南一中资源配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根据《安徽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稳中求进、内涵发展为工作总基调,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应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综合育人模式下改革创新的路径,为实施高考改革在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方面做好准备。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特长和个人人生规划,科学合理选课走班,实施分层教学,保证我校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主要目标

1、通过制定可供学生“选择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加快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运用,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2、通过高中三年教育,以培养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为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为每位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学校软硬件条件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现有81个班级,学生3901名。现有教学楼四幢,科学馆、艺术馆、实验楼各一幢,青年教师公寓楼、男生寝室楼、女生寝室楼各一幢,师生食堂一幢,室内体育馆一座,标准田径场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一个,师生阅览室一个,心理健康室活动室一个。理科数字化实验室、理化生常规实验室、物理数字化实验室齐全,地理专用教室、创客活动室、消防体验馆各一个,多媒体报告厅两个,智能录播教室一间,计算机教室四个,智慧教室六套,所有教室均装备有多媒体智能黑板。

学校校舍建筑面积49610.97平方米,生均面积为12.72平方米。专任教师332人,在校生与专任教师比例为11.8:1,班额为50人。现有教室总数114个,其中高一可配备教室数42个,在校生与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符合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办学规模和学校发展规划。

四、2025年秋季学期新生实施选课走班制教学实施步骤

1、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根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实施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方法步骤和主要措施。

2、研究先行,分类指导。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建立专业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分类指导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工作。

3、立足实际,创新实践。把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通过扩大学生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五、基于高中全年级走班制教学背景下的学校整体打算

1、扎实做好全员培训,提高组织实施能力。认真组织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的全员培训工作。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工作方案》和《淮南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要求,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市级培训和校本研修,完成全员培训。学校根据安徽省使用新教材的具体时间安排,分年度、分年级、分学科开展培训。

2、认真做好课程实施,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和省级要求,结合《安徽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确保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音乐和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并开足规定的课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3、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发挥专业支撑作用。各教研组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在实践中转化落地等问题加强研究,不断提升教研工作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水平,发挥好教研工作对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加强课程建设工作,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体系。切实增强课程意识,全面提升校领导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实施力,着力健全学校课程体系。基于立德树人育人宗旨、学校办学实际、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的需求,加强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积极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均衡有序安排课程教学。切实按照《安徽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方面注意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从而造成学生高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年级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

3)完善教学组织方式与管理制度。从学校实际出发、科学严谨地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分层教学要求,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走班方式,探索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线下课堂与在线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样态。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师配置、班级编排、学生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4)积极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建立学业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组织与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活动,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开发完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指定专人负责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逐步明确职业方向和课程选择,理性选择选考科目,并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5、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结合我市智慧校园实施方案,不断夯实我校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建设,实现智能化的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管理活动,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鼓励师生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和在线指导。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6、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积极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校内评价或考试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导向作用。认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实施细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纳入评价内容,做到客观真实。

六、组织保障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组建研究团队

成立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校长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下设七个职能小组,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组长。全面负责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工作制度和相关工作细则,并指导和督查工作方案和工作制度的有效落实。

1、制度建设组。负责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的建设,指导各职能小组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工作制度,注重各项工作方案、制度落实情况的信息反馈和总结,并适时进行相关工作方案、制度的修订。

2、走班教学排课组。负责选课走班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定选课走班操作方案和选课走班教学管理细则,科学编排分层选课走排课程表。

3、综合素质评价组。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管理,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完善档案材料,严格材料审核,准确完成评价。

4、绩效评价考核组。负责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评价,制定相关考核方案和评价细则,并科学有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挂钩。

5、生涯规划指导组。负责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定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组织与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活动,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开发完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指导学生理性选择选考科目。

6、信息服务组。负责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制定智慧校园建设与实施方案,实现智能化的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管理活动,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

7、后勤保障组。负责选课走班场地和相关资源的准备,合理配置教室、常规实验室、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等。做好其它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