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一中参加省市美展训练辅导方案
(传统文化传承专项版)
在近年省市的美术展览比赛中,淮南一中学子屡获佳绩。为了培养后备新生力量,争取不断取得好成绩,特拟定辅导方案如下:
一、辅导总目标
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脉络,贯穿书法、绘画、摄影、剪纸、泥塑五大艺术品类,通过挖掘地域文化与中华经典元素,指导学生创作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活力的作品,在冲刺省市美术展览奖项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分品类训练计划(共8周)—— 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
(一)书法类
1.基础巩固(第1-2周):以“传统书体溯源”为重点,临帖选择传统经典碑帖,熟练掌握如何使用毛笔——楷书临《颜勤礼碑》、篆书临《峄山碑》,隶书临《曹全碑》。行书选择《胆巴碑》同步讲解碑帖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每日1.5小时训练,纠正笔法的同时强化文化认知)。
2. 主题创作(第3-6周):创作内容限定为传统文化经典文本。
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意境选择书体(豪放诗词用行书、典雅篇章用楷书),完成3-5幅不同尺寸初稿,优化章法时融入“留白如诗”的传统美学理念。
3. 冲刺优化(第7-8周):参照往届省市展获奖书法作品的表达标准。调整墨色浓淡(体现“墨分五色”的传统技法),规范落款格式(加入传统纪年如“癸卯年冬”),搭配与主题契合的印章(如“翰墨传薪”“文以载道”),根据要求完成装裱,凸显传统书法的文化气韵。
(二)绘画类
1. 方向定位(第1周)
素描组聚焦石膏几何形的写生,静物写生以“日常器物写生”(如青花瓷、陶罐),色彩组(水粉/丙烯)表现“传统节日场景”(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春节贴春联),国画则以“水墨山水/花鸟”为核心(借鉴元四家、明清花鸟派技法),结合近3年省市展“传统创新”获奖趋势确定创作细节。
2. 技法强化(第2-4周):素描组重点训练传统器物的质感与历史厚重感(如青花瓷的釉色光泽、桌子的木质纹理);色彩组学习“传统色彩体系”(如中国红、石青、石绿的搭配),避免西方色彩的过度冲击;国画组强化“笔墨意境”(中锋用笔表现山水风骨、没骨法绘制花鸟灵动),每周2次集中示范传统技法,穿插讲解《林泉高致》等传统画论。
3. 作品打磨(第5-8周):初稿完成后,围绕“传统文化元素的准确性”优化——如国画山水补充“亭台楼阁”传统建筑符号,色彩作品调整传统节日服饰的纹样细节(如汉服的云纹、回纹),最后通过模拟评审,确保作品既符合传统美学,又具有当代视觉吸引力。
(三)摄影类
1. 素材积累(第1-3周):以“寻找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主题,划分三大拍摄方向——地域非遗记录(淮南豆腐制作技艺、八公山豆腐宴传统工艺、本地皮影戏)、传统建筑定格(淮南古民居、寺庙飞檐、传统园林漏窗)、传统技艺传承者(老工匠的手部特写、非遗传承人教学场景),指导学生用“光影讲故事”,如用侧光凸显传统器物的纹理,用慢门捕捉非遗技艺的动态过程,每周提交10张备选素材。
2. 后期优化(第4-6周):后期处理遵循“还原传统质感”原则,避免过度滤镜——如拍摄豆腐制作时,保留豆浆的乳白色泽与木质工具的原色;处理传统建筑照片时,增强砖瓦的古朴质感,可适当添加“宣纸纹理”滤镜,呼应传统文化氛围,每幅作品完成2-3版方案,选择最能体现“传统温度”的版本。
3. 参展准备(第7-8周):按要求调整分辨率与尺寸,撰写作品说明时重点标注传统文化背景(如“《豆腐匠人》记录淮南市级非遗‘豆腐制作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工作场景”),选择米色哑光相纸打印,装裱时搭配木质画框,凸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感。
(四)剪纸类
1. 技法入门(第1-2周):从“传统剪纸纹样溯源”切入,学习阴刻、阳刻技法的同时,讲解中国传统剪纸的吉祥符号(如蝙蝠象征“福”、牡丹象征“富贵”、回纹象征“绵延不绝”),练习基础传统纹样(如意纹、云纹、缠枝纹),完成3幅简单传统图案(如“福字剪纸”“花鸟剪纸”),培养手部精细度的同时,理解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
2. 主题创作(第3-5周):深度结合地域传统文化与中华经典,确定创作主题——如“淮南八公山传说”(刻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场景)、“二十四节气”(选取“立春”“端午”“冬至”等节气,搭配对应传统习俗图案)、“传统神话”(如“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绘制1:1设计稿时,严格遵循传统剪纸“对称美”“满构图”的特点,剪刻时先完成传统纹样边框,再细化人物与场景,避免纹样断裂。
3. 装裱呈现(第6-8周):采用传统装裱方式,选择红色、米色衬纸(呼应传统剪纸的喜庆与典雅),对于“节气”“神话”主题作品,可搭配对应的传统诗句小楷题字,装裱后形成“剪纸+书法”的传统艺术组合,符合省市展对“文化深度”的评审要求。
(五)泥塑类
1.造型基础(第1-2周):以“传统泥塑艺术赏析”开篇,讲解陕西凤翔泥塑、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的不同风格与文化背景,学习传统泥塑“捏、揉、压、刻、贴”的基本手法,练习传统造型(如“泥娃娃”“传统瑞兽”“戏曲人物脸谱”),重点掌握传统泥塑“夸张传神”的造型特点(如泥娃娃的圆脸蛋、大眼睛),完成2-3个小型传统泥塑作品。
2.主题深化(第3-6周):聚焦“传统文化场景再现”,确定创作主题——如“传统市井生活”(刻画“茶馆听书”“街头卖糖画”“庙会杂耍”场景)、“非遗技艺展示”(如“泥塑版豆腐制作流程”“皮影雕刻场景”)、“传统戏曲人物”(如京剧“穆桂英”“关羽”,还原戏曲服饰的靠旗、翎子等细节),制作20-30cm中型作品时,添加传统纹样装饰(如服饰上的龙纹、祥云纹),增强故事性,每周检查干燥进度,避免开裂,同时讲解传统泥塑的“上色口诀”(如“红配绿,看不足;黄配紫,赛狗屁”的传统色彩经验)。
3.上色与定型(第7-8周):采用传统泥塑上色方式,先涂白色底色,再用丙烯颜料绘制传统色彩(如关羽的红脸、穆桂英的靠旗用红色与黄色),细节处用细笔勾勒纹样,待颜料干透后喷涂定型剂,包装时使用木质底座,避免运输损坏,符合参展陈列要求。
三、辅导安排—— 强化传统文化认知与表达
1.传统文化专题课(第2、5周):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如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剪纸艺人)开展2次讲座,讲解非遗文化的历史与传承现状,组织学生现场观摩传统技艺演示,为创作积累真实素材与文化感悟。
2.模拟评审(第6周):评审标准新增“传统文化表达度”维度(占比30%),邀请熟悉传统文化的专家(如本地文化学者、传统艺术教师)参与评审,重点点评作品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准确性与创新性,提出修改建议(如“泥塑戏曲人物的翎子比例需调整,更符合传统戏曲规制”)。
3.参展提交(第8周):统一指导学生在参展信息表中注明“传统文化主题说明”,详细标注作品中的传统元素(如剪纸作品的纹样寓意、书法作品的文本出处),确保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针对某一品类(如泥塑、剪纸)补充“传统文化元素参考清单”(如传统纹样图库、地域文化故事素材),让学生的创作灵感更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