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研讨活动
在淮南一中举行
2025年11月5日,由安徽省教科院主办、淮南市教研室承办、淮南一中协办的“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研讨活动的第一场在我校掬淮楼二楼报告厅举行。

本次活动以“人工智能赋能通用技术学科项目教学实践探索”为主题,通过课堂展示、同题论课、交流研讨、专家报告等多种形式,探索学科教学创新路径。安徽省通用技术教研员胡敏、淮南市教研室主任吴小梅、淮南一中校长李晓坤、全省各地市通用技术教研员及教师代表200余人现场参与,线上直播同步进行。

开幕式上,李晓坤对各位专家和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并表示学校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吴小梅在致辞中感谢安徽省教科院的信任和淮南一中的大力支持。胡敏在讲话中指出本次“皖美课堂”活动的核心意义是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全省通用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助力师生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双向成长。
优质课展示——聚焦核心知识,展现教学巧思
上午8:20起,两场高质量的通用技术展示课先后登场,为参会者带来一场沉浸式教学体验。
淮南一中柴玲老师以苏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流程的探析》为内容展开教学。她以“制作豆腐脑招待外地老师”为实践任务,课堂上邀请厨师长现场指导,结合淮南王刘安制豆腐典故与智能体淮小豆,学生分组实操原料称量、温度控制,直观感受流程优化的影响,在烟火气中深化对流程价值的理解。

随后,寿县二中潘登老师执教苏教版必修一第四章《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他以“探析校园储物柜”为切入点,通过“发现问题——拆解问题——构思方案”三环节引导学生实践。课堂聚焦“以人为本”的核心主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刻理解人机关系本质,课堂探究氛围浓厚。

展示课结束后,淮南一中祝凤琦老师与淮南四中宋启涛老师分别对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了阐释。他们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计、学情分析及技术融合等方面展开说明,为参会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设计范式。


同题论课研讨——碰撞思想火花,共促专业成长
同题论课环节,濉溪中学李园园老师与六安中学李春荣老师围绕两节展示课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李园园以“沁香”临涣棒棒茶为项目载体,将非遗技艺与学科知识相融,让学生在触摸地方文化中掌握流程的时序性、环节性及优化方法。李春荣则详细讲解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平台API搭建智能应用系统。


安庆市通用技术教研员朱小红、池州市通用技术教研员张夫松两位老师进行总结点评。朱小红肯定了这几节课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实践范本,印证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路径”的教学模式能让课堂兼具趣味与深度,值得借鉴。张夫松指出,虽然每课的主题不同,但均突破传统课堂局限,构建起“实践操作——问题生成——思维进阶——实践优化”的模式,实现思维与实践同频共振。


微报告分享——解读前沿理念,赋能教学实践
下午,三场聚焦学科发展与技术融合的微报告陆续开讲,为参会者传递前沿教学理念与实践指引。阜阳市通用技术教研员冯士海老师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为题,紧扣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围绕AI与教师专业发展深度融合,系统阐述了教师数字素养新内涵、提升路径及实践策略,为教师应对技术变革、实现专业成长提供清晰指引。淮南市通用技术教研员李娟老师分享了《AI助力通用技术学科项目学习》,聚焦AI与项目学习融合,结合学科案例说明AI在优化选题、过程指导、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助力提升项目探究效率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怀远二中孙洪新老师带来《通用技术课标解读与核心概念解析》,围绕课标要求拆解学科核心概念,结合教学实例阐释其内涵与实践路径,为教师精准把握教学方向、落实素养目标提供参考。



教学反思与总结——复盘实践得失,明晰前行方向
两场展示课的授课教师分别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课设想。柴玲从课堂时间分配、学生活动组织等方面反思不足,提出将继续探索AI深度融合课堂与教学评价的方法。潘登则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加入更多跨学科案例,落实情境项目式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人机关系设计思维。

胡敏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组织成效与内容价值,强调“皖美课堂”作为教育教学创新“试验场”的重要作用,鼓励全省通用技术教师以此项活动为契机,持续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推动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为安徽省高中通用技术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撰稿:华娜扬
编辑:刘全全
一审:刘登启
二审:梁姗姗
三审:杨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