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学科分析报告
淮南一中 刘松执笔整理
立夏时节,又逢全国人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胜利之时,我们迎来了淮南市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本次“模考”是针对二、三月份网课(空中课堂)教学以及4月初复课以来高三二轮复习备考效果的一次全面检测。现就历史学科的考试情况作一简要分析,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试题部分
本次模考试卷由外市考试机构负责命制,纵观文综历史试题,其呈现如下特点。
1.风格平实沉稳,注重基础
模考试卷秉承了全国卷平实稳健的风格,注重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24题通过在题肢中干扰项的设置,侧面考查了学生对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理解能力;第26题从“魏晋前后良吏群体特征的变化”入手,重点考查中国古代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这两大选官制度;第27以两位传教士就如何促进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的观点,考查西学东渐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的影响;第28题以徐锡麟和熊成基的革命行动来考查辛亥革命前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第30题摘取小说《林家铺子》的一个情节考查日本侵华与反帝爱国运动的关系;第33题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中“总统权力凌驾于立法机构之上”来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演变;第41题、第46题和第47题分别考查了近现代中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雅尔塔体系与战后国际关系和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等主干知识。试题在呈现方式上仅有一幅漫画图片,其余全部是文字材料,史事叙述平实,不追求标新立异,也是对全国卷风格的遵循。
2.厚植家国情怀,关注内涵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倡“六个方面下功夫”并把“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摆在首要位置。本次模考试卷注重筑牢考生的精神底座,解决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司马迁曾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可以说,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在自然不过的选择。历史试题只有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能使他们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如选择题第30题材料折射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逐步扩大侵华导致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从而引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激发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又如第47题以袁隆平研制杂交稻历程为背景材料,揭示出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坚持创新、无私奉献展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召唤青年学生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
3.体现学科特色,突出综合
本次模考试题全面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步体现“一核四层四翼”,突出学科综合性。如选择题第31题,以丰子恺漫画为题,反映出“大跃进”运动下的“浮夸风”,体现出命题者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必然反映”这一唯物史观的考查意图;第32题以古希腊历史学家休昔底德的史学理想来考查史学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功能;第41题以近代中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历程为线索,探讨近代中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来作答,体现出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与此同时,本题还以“对于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来设问,落实了“强化民族国家认同、弘扬传统家国情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要求,具有教强的学科综合性和时代精神;第42题开放性试题以“明代郑和下西洋耗费国力,最后戛然而止”为题,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对大航海时代中西方发展趋势进行横向对比,也有利于引导全球史观的教学。试卷注重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29题,通过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和合理的解读,抓住“裁撤军事政治学校校长职务、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由军委提名”等关键信息,自然就得出“此次会议意在削弱蒋介石的权力”这一正确答案了;再如第34题,通过对材料中涉及到的“财富的创造和分配”等信息的解读,得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这一结论后,推导出“贫富差距加大、工人的消费能力不足,社会购买力受到限制”这个正确选项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本次模考历史试卷命制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导向性不强,如第41题是从中外对比角度命题,建议从古今贯通角度,似乎更合乎今年高考的命题方向和趋势;再如第42题,作为开放型试题,应当从世界史的角度来命题;二是专业水准不够,如选择题第28题等在史事叙述不够严谨,在遣词造句、文字雕琢等方面还应多下些功夫;三是命题技巧不熟,有些题目所选材料与题目设问和干扰项设置游离过大,主旨不明,历史学科特色不够浓厚。
阅卷部分
本次文考考生数是8730人,历史学科零分答卷830份,最高分93分,最低分4分,均分60.7分,难度系数0.61,区分度0.24。
1.选择题部分
从上图可以看出:选择题单个小题均分是2.55,选择题总体难度是0.64,第27、第31和第35题相对简单,第24、25和第31题难度较大,丢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基本史实记忆不牢,核心概念尚未厘清。
2.主观题部分
41题(1)和(3)阅卷分析
本题满分10分,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平均得分5.62分。考查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的相关史实。
学生答题中的错误类型比较集中于以下几点:
1.史实错误类
比如:表现中“宗教共同体地位衰落”错误表达为“神权衰落”、“宗教地位下降”等。
说明学生对于“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这一史实记忆不清,基础不牢。
2.表述不准确类
比如:原因中“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很多同学表述为“经济发展”或者“商品经济发展”。说明学生对历史概念缺乏时空认知。
3.答题思路单一类
比如:寻找思想变化的原因,只从思想史实方面作答,未做到结合经济、政治等多角度作答。说明学生思维不够发散、答题思路训练有待加强。
41题(2)阅卷分析
本题所阅最高分12分(满分12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7.76分。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社会背景与观念的变迁。考纲中的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容均有涉及。涵盖内容较丰富,对学生综合总结能力考查较为细致。
牵涉到的核心素养主要有时空观念(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阶段定位);史料实证(梁启超、孙中山等的史料理解);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综合理解)。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字迹不工整,卷面凌乱;答题方式不规范,缺乏层次,没有分小点作答;逻辑混乱,如没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构筑完整框架;未使用规范的专业用语,有直接誊抄材料的情况;时空观混乱,没有精准把握时代特征。
42题试题分析
本题共12分,最高分12分,最低分0分,平均氛围3.58。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有:
一是观点不明确或与材料脱节且模糊。例如,有的学生的论题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应具体,如郑和下西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这才符合“观点明确”的内涵。再如,有的学生的论题为“中国古代农业有利推动了中国发展”,此论题明显与材料脱节。
二是理解和提取信息能力差,主要体现为论据牵强,或仅是简单的抄袭材料,而不是对材料的提炼概括。
三是不懂答题模式,主要体现为在论证时出现自问自答、序号化,以及总结部分语言没有与论题呼应或仅是论题复述以及总结部分过于繁琐甚至超过论证部分等不符论述题答题要求的现象。
选做题阅卷分析
第45题:
考查内容及意义:主要考察中国古代隋唐至宋的粮食储备政策。本题的考查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将近1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安全问题更为重要。近期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给世界进出口贸易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为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娘是安全体系,有必要借鉴我国古代的仓储管理经验,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加强粮食储备建设与管理。
答题情况:本题学生选做比例不大,难度系数中等,最高分13分,最低分0分。答题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是对阐述“变化”类题目时,语言组织不够简洁有条理,无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对比。
第46题:
考查内容: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的影响。考查用意是促使学生形成爱好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高尚情操,进而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以及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的努力。
答题情况:本题只有零星学生选做,最高分12分,最低分0分。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背景”、“特征”“影响”类问题,无法有效结合课本知识做全方位的梳理,存在严重的角度不全问题。
第47题:
考查内容: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制所凸显的精神及意义。通过让学生知道袁隆平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与时代的关系,能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历史责任感的熏陶,更是对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
答题情况:本题从材料展示及设问角度看,相对比较简单,故极大多数学生选做了此题,最高分14分,最低分0分。在可贵品质的总结中,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运用成语去总结,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表述过于口语化。而对杂交水稻研制的重要意义分析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国内和国际的角度,结合课本知识展开分析。极少数同学摘抄原文,分析过于片面,角度不够全面。
三、后期打算
1.重温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其说明
一是要明确考核目标与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明确考核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三是明确2019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的评价:命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根据历史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有机融入试题。通过试题素材的呈现和题目的设问,引导考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重视统编本历史教材对知识点的系统化整理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史学科秘书徐奉先指出:《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中外历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这四个主题分别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讲授。历史科考试的知识体系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按照逻辑体系进行分类,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
3.关注命题多维度创设情境和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年普通高校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指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主要方面。历史学科素养的测试中,新情境可以有多种类型,包括: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4.关注选修模块呈现新特点,引导教学作用突出
多年以来,选修模块的命题,除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与教材略有关系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的都是教材之外的内容,与教材关联不大。但是,2019年全国I卷45题考查秦和西晋的爵位改革,考查了商鞅变法。47题(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李四光在材料中没有出现,需要联系选修教材才能回答。46题阿拉曼战役直接考查了教材知识。
5.“二模”后冲刺阶段的几点提醒
重回课本,夯实基础;理清线索,建立网图;发现问题,厘清概念;加强练习,提高能力;熟悉模式,掌握技巧;关注时事,家国情怀;查漏补缺,不留死角;坚定信心,珍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