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创新的力量,触摸思维的灵魂
——《表达交流: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课例研究报告
计 鸿
摘要:
选择和使用论据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思维的局限性或知识面狭窄, 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不是缺乏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论据陈旧毫无新意;还有一些同学虽然选择了新颖的恰当的论据,但不会使用。不知如何将论据和论证有机的组织才能使文章详略得当,浑然天成,更谈不上利用论据来析薪破理,让文章说服力增强。疫情期间,听了线上教学安徽省广德中学刘军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表达交流: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感觉很受启发,并且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本文就这堂课教学内容“选择论据”的 新颖性和“使用论据”的逻辑性进行分析,并对高中作文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和思维训练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反思。
线上教学中,刘军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必修三“表达交流”《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听了这堂作文课,我有如下感受和思考:
一、教学中的几大亮点:
1.升格训练,突出新颖性和深刻性
宋代词人姜夔早有言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刘老师的这节课,在素材的选取上,具有所创新;在提出的看法和见解上,具有深刻性。
比如,在所选的素材上,刘老师使用的范文中引用了史搢臣的话,程颐、夏元吉的话,韩琦的事例,彭思勇的事例,王守仁的事例,梅兰芳的事例,韩籍留美学生赵承熙的事例等等。论述“勤能补拙”的问题,采用的是我国电子学女博士韦钰的例子。这些新颖的事例,与以往学生们常用的陈旧的事例不同,避免了雷同,有独到之处。、
在使用论据论证时,刘老师选择的范文《论度量》中写道:“量大的好处在于化解矛盾,消弭争端,从而做得成事。”“度量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关乎人的德行,也关乎人的见识,有德、有识者方能有肚量,德、识则靠不断学习、修行才能获得。”这些观点是在深入思考基础上产生的,指出度量的作用和获得途径,使得文章思想深刻。
2.对接高考,突出基础性和指向性
常言道:“有的放矢胜于万箭齐发。”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抽象性比初中都有了提升,但由于高中教材知识量大,理论性强,综合性、系统性增强等特点,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的时候,一定要面向高考,尤其是高一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议论文写作,教学时,一定要突出作文学习的基础性和指向性,要实现和高考的无缝对接。而刘老师的这节课,恰恰能够体现这种基础性和指向性。
教学第一个环节,刘老师让学生读例文,理思路,明确论点和论据。通过阅读例文《论度量》,把握内容,理清思路,明确作者论述观点时使用的论据。
第二个环节,研读例文,剖析论据与论点的联系。通过再读例文,以第1、第3两段为例,让学生仔细体会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通过阅读论证“勤能补拙”的一段话思考选择论据有什么要求。
3.思维训练,体现逻辑性和思辨性
叶圣陶说:“作文不仅为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某一事物评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由作文启迪精思之途”。刘老师的这节课,很注重思维训练,尤其是在教学第三个环节,讲授如何使用论据时,刘老师分别用了“因果分析”“假设分析”“归纳法”“揭示本质法”等思维训练方法进行指导。
教学中,刘老师首先设置了让学生研析例文第2、第4段,来思考使用论据有什么要求?接下来,让学读两段文字,并且分别从论述“宽容”和“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角度叙述事例。当老师把学生叙述的事例加上观点和结论后,学生发现,“观点”“论据”“结论”三者结合生硬,不能浑然一体。所以就有了“如何把论据和论点有机融合”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老师启发学生用补写句子的方法,通过“因果分析”“假设分析”“归纳法”“揭示本质法”等方法,在事例后补写句子,让论点和论据形成有机整体。
二、对这堂作文课的两点教学建议:
1. 选择论据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写作议论文,更应该强调关注社会生活,多写时事新闻。在教会学生选择论据的时候,刘老师所选的文章,事例都很新颖,但很少是当今的时事新闻,如果能多提供这类事例作为论据,文章的思想性、说服力将会更强。
比如论度量,完全可以选择“疫情在意大利爆发后,当欧盟放弃意大利时,中国不计教之前意大利的歧视,全力援助意大利抗疫,体现大国风范、大国担当”的事例做论据。这样,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时代感,这也体现了高考对落实中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要求。
2.使用论据时,要教会学生对材料进行有效的内化。
要使用好论据,写好议论作文,还要会对所选择的论据材料进行分析,要教会学生不断的对论据提问,在问题中思考,才能有效的内化材料,才能训练学生的思辨性,让学生学会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比如,在论述“勤能补拙”的问题时,使用了梅兰芳苦练眼神的例子,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事例发问,“梅兰芳为何么要每天看鸽子、看金鱼”“他为什么能够做到每天坚持练习”等等。通过一系列问题,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论据的内涵精神,在论证的时候会更有说服力。
三、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巴尔扎克说:“拿破仑用剑解决不了的事情,我用笔来解决它!”可见,一篇好文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作文教学却一直是现在高中教学的难点,听了刘军老师的这节作文课,关于作文教学,我也有以下反思:
1、思想决定作文的境界
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的。” 老师们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不是为写作文而是写作,而是要努力写出有思想、有真情,让人称赞和欣赏的佳作。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思考,多层次的挖掘,多方面的联想,多形式的表达。教师要鼓励学生平时多用心感受生活,激发写作欲望,丰富写作题材。只有倾注真情,贴近生活的文章,才是高水平高境界的文章。
2、从语言训练开始进行思维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文的创新思维训练不妨从语言训练开始。就事演讲、即兴评论、热点阐述、写颁奖词等,都是很好的形式。让语言训练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教学常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分析的艺术。
3、作文评讲,进行升格训练
刘勰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写作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很多教师很重视作文评讲,但指导方法上会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评语导向虚空、缺少评讲互动、不注重巩固训练等等,这些导致了评讲效率较低。要走出这些误区,就需要进行作文的升格训练。上一节课学生写好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引导学生从作文立意、结构、语言等升格要素方面进行修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可把修改好的再写一遍,让学生对比前后两篇文章,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这样的升格训练过程,也就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4、要上阅读课,鼓励参与体验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有道理的。不读书、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要想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是不可能的。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学最好每周可以安排两节连堂课进行阅读教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要不断探索阅读课的形式,要尽量把文本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阅读主动权。教师要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和调控,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当然也可当场进行自由创作,坚持以写促读。
新冠疫情,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但“空中课堂”和“线上教学”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教育家陶行之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作文写出一纸新颖,一纸巧妙,一纸风格,一纸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