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

A n h u i H u a i n a n N o. 1 M i d d l e S c h o o l

你现在的位置是: 本站首页>> 教学科研 >> 教研组 >> 语文组

(线上课例研究报告)在“空中课堂”中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之窗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20-05-30 08:19:33 点击次数:

“空中课堂”中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

                ——《兰亭集序》课例研究报告

                   高映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入选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之窗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历来脍炙人口,传诵千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带领学生抓住文本的“魂”——“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一主旨句要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深刻领悟作对生死这一问题的积极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感悟,古为今用,观照自我,思考生命的真正价值,从而培养自己珍爱生命,善待人生,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二、设计背景

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鼠年的祥和,也打乱了我们高三学子高考冲刺的节奏。疫情当前,我校响应淮南市教体局号召,积极开展“空中课堂”,让广大一中学子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目标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空中课堂”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的学生舒适地坐在家里就能进行实时而又快捷课堂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当前的“空中课堂”,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便利性,为我们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一个更好更高效合作平台

《兰亭集序》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于永和九年为《兰亭诗》作的序言,是关于游宴的一篇名作,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历来脍炙人口,传诵千古。但是这篇文章文字比较艰深,主旨又比较隐晦,放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以高一学生的文言功底和生活阅历来学习和理解它,普遍感到吃力。这里笔者想通过自己最近“空中课堂”《兰亭集序》的教学心得来谈谈我对这一课例的研究与尝试。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鉴赏文本,感受作者寄寓山水之中的情感与,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深层感悟对人生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2分发挥“空中课堂”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与空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活动对象: 高一语文教研组、高一年级学生
五、活动过程与安排

1、32日前一个星期,高一语文组高映、丁丹丹、王福秀、计鸿四人认真研究教材,认真探讨备课思路备写教案

2、3238日两次由高映老师在高一语文备课组办公室磨课并进行无生上课,备课组丁丹丹、王福秀、计鸿三位老师听课并开展研讨,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共识

3、312在学校安排的“空中课堂”为整个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上课,课后再总结反思。

六、活动尝试与思考:

1“空中课堂”中实现全新的新课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非常关键,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它对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的作用是传统文言文教学老师用语言描述所难以替代的,成功的新课导入仅可以拓宽课信息来源的渠道,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信息技术化教学的精髓与魅力就在于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把教师从繁琐枯燥的讲授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被动听讲推向主动求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一课的新课导入中,我首先开门见山:古人崇尚山水,喜欢寄情山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兰亭,去聆听这位“一代书圣”的人生感悟!接着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课前精心制作一组PPT: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兰亭序书法、父子碑、鹅池、群贤毕至图、茂林修竹图、清流急湍图,笔墨流光与书法文采交相辉映,图文并茂,珠联璧合。学生们都被吸引了,都聚精会神,啧啧称赞,进而高山仰止,叹为观止。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播放了与其相关的幻灯片,新课导入自然进入到知人论世的环节。这就无形中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入了新课的情境创设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加了课堂的活力,为新课的继续做好了必要的铺垫。我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品味美景、激发审美想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空中课堂”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层解读

《兰亭集序》是一篇千古美文,每届高一教学到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王羲之《兰亭集序》师生都会提起“‘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句子,因为这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句子,但对此句的理解又是对理解文的主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句子本身就是王羲之引述前人的一句话,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下面注释也只有简单的一句:“死生是一件大事。语出《庄子·德充符》。”我们的学生始终搞不明白,因为按照我们今天的常理,死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古往今来,难道我们的生与死不是一件大事吗?如果这个句子不理解好,文末那句“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理解起来更难,这里我们教师就必须做讲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就是老师要来讲时代背景,甚至要讲一节课,记得我一开始教高中时都是化很大篇幅来背景介绍,有时是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昏昏而现在我们在“空中课堂”,只是个虚拟的课堂,学生各在东西南北,我们想面对着学生集体上课都没有机会,这里运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技术在课件里添加了两张幻灯片和一段视频,省时省力,学生理解起来容易而且还印象深刻,可以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张幻灯片介绍庄子的生死观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生和死只是生命存在的两种状态,生死变化就象春冬四季的运行一样,人死后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 用不着悲伤。这就是庄子所谓的“一死生,齐彭殇。”(《庄子 ·齐物论》)

一段视频: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庄子家吊唁 ,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着歌。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对的,我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仅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仅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气息。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静静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获得了自由与解脱,我何必还要哭泣呢?(《庄子·至乐》)

一张幻灯片介绍魏晋时期政治形势和当时世人对生死理解:魏晋时期,司马氏统治,高压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酷杀戮,时有发生。士大夫阶层不满现状,又明哲保身,于是普遍崇尚老庄,许多士大夫都看淡生死,看破红尘,他们喜欢以貌似旷达的姿态来掩盖自己消极无为的人生,及时行乐、自由放任的生活。“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社会上到处弥漫着的都是出世逃避现实的情调。因为当时人们普遍看淡生死,追求及时行乐,而王羲之却能认真思考生死,看重生死,可以说在当时独树一帜而卓然自立,充满正能量。两相对比,学生豁然开朗,肃然起敬

3、在“空中课堂”中实现学生的品德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美的种子要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要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之窗教学《兰亭集序》这一课,我给学生定下了“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的教学目标,在课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将这一目标贯穿于始终,“空中课堂”中将它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机结合。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除了他那“飘如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令人叹为观止,更得益于文章本身思想深刻。全文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为后世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感叹中,洋溢着对生命的向往和价值追求

今天我们每每诵读文本,还依然能深切体验到王羲之博大而深沉的人生忧患意识和对生死的睿智思考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纵使时光流逝,就是在1600多年以后的今天,王羲之的这种积极的人生观、生死观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相反,当今社会,物质繁荣,人心却日渐荒芜,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贫乏,许多人依然在消极人生,甚至漠视生命,既不珍惜自己,亦不关爱他人实在让人痛心不已。在这里我利用网络视频回放了“西安药家鑫杀人”事件、“中大学博士投湖”事件,在这个环节,我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解读挖掘文本,另一方面通过视频深度解读,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生命、善待人生,平时爱学习,不能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手机。教育学生学习了《兰亭集序》以后,要倍加珍惜生命、善待人生。因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多做好事,多做善事,我想这恐怕也是我们学习《兰亭集序》应该得到一个启发。

活动反思评价

1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我想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教育学生认识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思考生命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王羲之《兰亭集序》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的弥足珍贵的好教材

2通过兰亭集序这一课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深刻领悟到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当然要想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做到深度融合,这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下载一个课件、制作几张幻灯片在课堂进行使用,而是要做到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并且自觉融入我们日常教学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

1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610出版中华书局。

2叶朗主编《中国美学(魏晋南北朝卷)20141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3张向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新课程》  2015年第6期。

4】胡文彬  “流觞曲水”寄“幽情”—— 《兰亭集序 》的生命魅力探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