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信息公开网

N o . 1 S e n i o r H i g h S c h o o l i n H u a i n a n , A n h u i

你现在的位置是: 本站首页>> 校园资讯

一中“云书房”读书分享第五十五期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23-05-26 15:32:30 点击次数:
有比梦更远的地方


——《我们仨》荐读


“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们仨》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也几乎成了杨绛先生一生的写照。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杨绛先生,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一生,钱钟书心目中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很早就知道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却一直没有看过,直到2015年寒假在家听《十点读书》广播时,介绍到书中的一些文字,很想读,于是去书店买了一本,读完一直难以释怀。

1997年早春,女儿钱瑗女士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于2002—2003年创作完成的家庭生活回忆散文,首次出版于2003年7月(杨绛先生当时92岁高龄)。全书一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另外家信手稿、照片、绘画图片以附录的形式展出。开篇以“长达万里的梦”追溯,失散同样穿插了十多个梦境,有一种奇幻迷离的色彩。第三部在全书中所占的篇幅最多,分成16个段落,从1935年7月夫妻赴英国牛津求学写到1977年1月搬迁到三里河南沙沟寓所,直至最终的失散。期间夫妻共同携手经历了留学岁月、怀孕生子、回国谋业、与大家庭相处、沦陷上海、文革、搬入新居、文革平反,穿插了女儿圆圆(钱瑗)的成长以及给这个家庭带来的乐趣。

没读过这本书的时候,会认为这是一个学者家庭,一家三口都很有成就,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羡慕。读完后,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融入到杨绛先生简约而不简单,没有煽情却动情的文字中去了。来分享书中这样一些段落吧: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67页)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164页)

从来就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也没有一路坦途,坐享其成的生活,即便如“我们仨”这样的一家人,也有着境遇沉浮、几经周折、生离死别的一幕幕。只不过,平淡的文字里更多感受到的是“我们仨”的快乐、琴瑟相和的夫妻感情和随遇而安的淡然。

1微信图片_2023060315314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