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辗转初创的十年
淮南一中的前身是“淮南矿路员工子弟中学”,始建于1946年,校址在九龙岗。1949年元月,淮南解放,最初半年仍沿用原校名,首任校长张西春、任惠群。后煤炭局和铁路局分开,学校改名为“淮南煤矿子弟中学”,几个月后又更名为“皖北淮南初级中学”。1951年,上级决定将“皖北淮南初级中学”分为“淮南初中”(即今淮南一中)和“淮南煤矿职业学校”,当时的“淮南初中”仅有4个班,学生不足200名。四个月后,学校迁往田家庵的新校址(即今淮南七中),1951年暑假,使用仅一个学期的新校址,奉命让于当年新筹办的淮南师范,学校又迁往姚家湾,并更名为“淮南中学”。当时的淮南中学,初中部发展为15个班,并增设1个高中班,在校生达800人。在初创的十年里,学校历经四次更名,三次迁址,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巩固发展的十年
1956年10月11日,淮南市政府正式下文将学校定名为“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1958年,为适应当时本市化工工业发展的需要,上级决定在淮南一中基础上新办一所“淮南化校”,绝大多数理科教师和设备留给化校。8月1日,学校迁往洞山新址(即今淮南一中校址)。从 1956年我校正式定名至1966年文革开始的十年间,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我校师生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学校的教育教学、基础建设都有了较大发展,为淮南市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淮南一中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文革动乱的十年
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了灾难,也使学校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文革初期,学校在“扫四旧”“大串联”和武斗的冲击下,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大批教师也未能幸免,1300多名学生下放农村,学校领导班子限于瘫痪,学校工作停滞不前。1968年10月,学校24位教师带着学校近一半的图书、仪器下迁到安徽省金寨县边远山区继续办学,并于1972年返迁。文革十年,学校在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和艰苦环境下辗转前行,留下了许多痛苦的回忆和深刻的反思。
四、阔步前行的二十五年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国家迎来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学校广大师生拔乱反正,努力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并重新建立建全了各种教学常规和责任制,学校工作呈现出空前紧荣的新局面。
1980年7月,淮南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学校为淮南市重点中学,1981年高考,学校本科录取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在此期间,学校各项基础建设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1989年.学校响亮地提出“苦干五年,争创五个一流学校”的口号,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以1995年高考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为实现第一步的奋斗目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1年,在全体一中师生的接续奋斗下,我校凭借优异的办学成绩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安徽省教育厅命名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五、开拓进取的二十年
今天的淮南一中,北依淮河水,南靠舜耕山,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办学质量优异。历经76余载沧桑岁月,一代代一中人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将一中淬炼成为江淮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世纪以来,我们以“争当学生满意的老师、争做师生满意的公仆、争创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秉承“专一不单一、中坚不中游”的一中校训,塑造“掬淮净心、仰舜勤奋、景廉敢当”的一中品格,传承“精敬于业、乐融于群、追求卓越”的一中精神,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以人为本,践行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淮南市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长!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学校连续多年保持高考文科达线人数全市第一,理科达线人数年年攀升,先后培养出20多位省、市级高考文理状元。近年来,学校连续超额完成下达的各项高考指标,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国家、省市级“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23人,省、市“教坛新星”37人,省、市“学科带头人”53人,“骨干教师”110人,优秀教师总量居全市第一。
校园环境特点突出。绿化、美化、净化并举;文静、安静、干净合一,被誉为“校中有园,园中有校”,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立足山北,建好一中”的战略思想,依托现有区域,注重做精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