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一中校园安全突发事件预警、应对与调查处理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与依据
为有效预防、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校园安全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不良社会影响,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所称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在本校校园内及校园周边区域(含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场所)突然发生,可能或已经造成师生伤亡、财产损失、秩序混乱,需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1、自然灾害类:如暴雨、台风、地震、洪涝、泥石流等影响校园安全的灾害;
2、事故灾难类:如校舍倒塌、消防事故、实验室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校园交通事故、特种设备(如电梯、锅炉)故障等;
3、公共卫生类:如校园内传染病暴发、群体性食物中毒、饮用水安全问题等;
4、社会安全类:如校园暴力、外来人员滋扰、恐怖袭击、极端行为、群体性上访等;
5、其他类:如学生意外坠楼、溺水、心理危机引发的自伤自残等突发情况。
第三条 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预警先行:建立常态化风险排查机制,提前识别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明确各部门职责,接到预警或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响应,多方联动配合;
3、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优先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伤害;
4、依法依规,科学处置:按照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要求,规范应对流程,避免处置不当引发次生问题;
5、及时调查,闭环管理:事件处置后,全面开展调查,明确责任,落实整改,形成管理闭环。
第二章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
第四条 预警信息来源
1、外部预警:属地政府、应急管理、教育、公安、卫生健康、气象、消防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如暴雨蓝色预警、传染病预警等);
2、内部排查: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后勤、政教、教学(如实验室、体育组)等部门日常风险排查发现的隐患(如校舍裂缝、消防器材过期、食品安全隐患等);
3、师生上报:师生通过校园安全举报电话、意见箱、班主任反馈、行政值班人员报告等渠道提交的风险线索;
4、舆情监测:通过校园公众号留言、家长群、社交媒体等平台,监测到的与校园安全相关的异常信息(如家长反映的食品问题、学生提及的暴力威胁等)。
第五条 预警信息分级
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将预警信息分为四级,对应不同响应措施:
|
预警级别 |
标识颜色 |
判定标准 |
示例 |
|
一级预警 |
红色 |
可能性极高,危害极大,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严重财产损失,需立即全面响应 |
地震预警、校舍发现严重结构隐患可能倒塌、传染病确诊病例在校园内活动 |
|
二级预警 |
橙色 |
可能性较高,危害较大,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需启动专项响应 |
暴雨橙色预警(可能引发校园内涝)、实验室化学品泄漏风险、群体性食物中毒疑似情况 |
|
三级预警 |
黄色 |
可能性中等,有一定危害,可能造成局部影响或轻微损失,需加强防范 |
台风黄色预警(可能影响校园设施)、个别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消防器材过期未更换 |
|
四级预警 |
蓝色 |
可能性较低,危害较小,仅需常规关注和排查 |
小雨预警(需检查校园排水)、特种设备定期检测前的潜在风险、个别学生心理情绪异常 |
第六条 预警信息发布与传达
1、发布主体:一级、二级预警由学校校长或分管安全副校长审批后发布;三级、四级预警由学校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发布;外部预警信息直接转发传达。
2、发布渠道:
⑴紧急预警(一级、二级):通过校园广播、应急警报、班级群(班主任即时通知)、行政值班群、校门口电子屏、校园公众号推送等方式,确保10分钟内传达至全体师生及在校人员;
⑵常规预警(三级、四级):通过校园通知栏、部门工作群、家长告知书、班会宣讲等方式,24小时内完成传达。
预警内容:需明确预警级别、风险类型、影响范围、预警期限、防范措施(如 “橙色暴雨预警:未来6小时有暴雨,请各班级暂停室外活动,后勤部门检查排水系统”)、责任部门及联系方式。
第七条 预警信息处置
1、一级、二级预警:立即启动学校应急预案,停止室外课程、大型活动,疏散师生至安全区域;相关部门(如后勤、安保)开展应急准备(如加固门窗、准备防汛物资、联系医疗救援);
2、三级预警:责任部门24小时内完成隐患排查与整改(如更换消防器材、消毒食堂区域);班主任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醒防范措施;
3、四级预警:责任部门3个工作日内完成风险核查,轻微隐患当场整改,复杂隐患制定整改计划并跟踪;
4、预警解除:外部预警由发布部门宣布解除后,学校同步传达;内部预警经核查隐患消除后,由发布主体宣布解除,并告知师生。
第三章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对情况管理
第八条 事件报告流程
1、第一时间报告:事件发生后,目击者(师生、教职工)须立即向最近的行政值班人员、班主任、安全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如火灾、暴力袭击)可直接拨打119、120、110,并同步报告学校负责人。
2、信息上报要求:报告内容需包含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类型、当前情况(如伤亡人数、现场状态)、报告人姓名及联系方式,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3、学校内部上报:安全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10分钟内报告分管副校长,30分钟内报告校长;重大事件(如死亡、群体性伤害)需在1小时内上报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如卫生健康、公安部门)。
第九条 分级应对措施
(一)一级响应(重大事件,如地震、火灾、暴力袭击)
1、现场管控:安保人员立即封闭校园出入口,疏散周边师生,设置警戒区域;必要时组织师生开展紧急避险(如地震时躲桌下、火灾时弯腰捂鼻撤离);
2、救援优先:立即联系120、119、110到场救援,学校医护人员(或校医)开展初步急救(如止血、心肺复苏),优先转移受伤人员;
3、指挥协调:校长牵头成立临时指挥小组,统筹协调救援、疏散、信息发布、家长沟通等工作;
4、信息发布:及时通过家长群、公众号发布事件进展(避免恐慌性信息),告知家长集合地点(如校门外指定区域),安排专人接待家长并安抚情绪。
(二)二级响应(较大事件,如食物中毒、实验室泄漏)
1、控制源头: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如关闭食堂、停用实验室),封存可疑物品(如食品样本、泄漏化学品);
2、医疗处置:组织不适师生到校医室或送医检查,联系卫生健康部门开展检测(如食品检测、传染病排查);
3、现场保护:划定保护区域,避免无关人员进入,为后续调查保留证据;
4、部门联动:通知后勤、政教、教学部门配合处置(如后勤消毒、班主任统计学生健康状况)。
(三)三级响应(一般事件,如学生意外摔伤、小型设备故障)
1、现场处置:校医或教职工对受伤学生进行初步处理(如包扎伤口),严重时送医;后勤部门维修故障设备,避免二次风险;
2、信息沟通:班主任及时联系家长,告知事件情况及处置措施,避免家长误解;
3、临时措施:对事发区域(如湿滑走廊、故障电梯)设置警示标识,禁止使用或通行。
(四)四级响应(轻微事件,如学生情绪失控、轻微设施损坏)
1、专人处理:班主任或心理教师安抚情绪失控学生,后勤人员维修轻微损坏设施;
2、跟踪关注:对涉事学生进行后续观察(如心理疏导),确保无次生问题;
3、记录存档:将事件情况及处置结果记录至《校园安全事件台账》。
第十条 应对过程记录
1、各部门在应对过程中,需如实记录处置时间、参与人员、采取措施、资源投入(如使用的急救物资、联系的救援单位)、事件变化等信息;
2、安排专人拍摄现场照片、视频,收集书面记录(如急救记录、疏散名单),形成完整的应对过程档案,避免信息缺失。
第四章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管理
第十一条 调查启动条件
所有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含造成伤亡、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的事件)处置结束后,均需启动调查;轻微事件(如单人轻微擦伤)可简化调查流程,重大事件必须成立专项调查组。
第十二条 调查组织与分工
1、重大事件(一级、二级响应事件):由校长牵头,联合安全管理部门、后勤、政教、教学部门,邀请属地教育、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人员组成专项调查组,必要时聘请第三方机构(如专业检测公司)参与;
2、一般事件(三级、四级响应事件):由分管副校长牵头,安全管理部门联合相关责任部门(如食堂事件由后勤牵头、实验室事件由教学部门牵头)开展调查。
第十三条 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1、事件基本情况:核实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经过、涉及人员、财产损失;
2、原因分析:区分直接原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和间接原因(如管理漏洞、培训不足、预警不到位);
3、责任认定:明确涉事人员(如教职工、学生)、责任部门的责任(如是否违反规章制度、是否履职到位);
4、应对评估:评估事件应对过程中措施是否得当、响应是否及时、是否存在处置漏洞。
(二)调查方法
1、现场勘查:实地查看事发地点,收集物证(如破损设备、食品样本、监控录像);
2、人员访谈:询问目击者、涉事人员、班主任、相关教职工,做好笔录并签字确认;
3、资料核查:查阅相关记录(如设备维护档案、食堂采购记录、学生考勤记录、预警处置台账);
4、专业鉴定:对复杂事件(如校舍倒塌、化学品中毒)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出具鉴定报告。
第十四条 调查结果与处理
1、形成调查报告:调查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重大事件30个工作日内)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事件概况、原因分析、责任认定、整改建议、处理意见,经调查组签字确认后上报校长办公会审议;
2、责任处理:
⑴对履职不到位的教职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扣发绩效、调岗等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⑵对违规学生:根据校规校纪给予警告、记过等处分,同时加强教育引导;
⑶对外部责任方(如施工单位、食品供应商):终止合作,追究违约责任;涉嫌违法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3、整改落实:根据调查报告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部门、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如更换老化线路、加强教职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部门跟踪整改进度,确保隐患彻底消除;
4、结果公开与存档:
⑴内部公开:调查报告经审议后,在学校教职工大会、部门工作会上通报,接受监督;
⑵外部沟通:涉及学生伤亡、家长关切的事件,及时向家长通报调查结果和整改措施,避免舆情发酵;
⑶档案存档:将调查报告、调查笔录、物证照片、整改记录等整理归档,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重大事件永久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