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信息公开网

N o . 1 S e n i o r H i g h S c h o o l i n H u a i n a n , A n h u i

你现在的位置是: 本站首页>> 特色活动 >> 一中云书房

一中“云书房”读书分享第三十六期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22-12-15 10:16:41 点击次数:
《穆斯林的葬礼》

—— 一抹窗前的白月光

时光会走远,书籍能长存。多年后再次打开《穆斯林的葬礼》,依然是泣不成声,泪洒青衫。

关于穆斯林,我其实知之甚少。只晓得他们不吃猪肉,男人们戴一个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女人会选择纱巾遮住头发耳朵,如此而已。所以当年看到《穆斯林的葬礼》,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到陌生。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者用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深情回望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特定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学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曲终掩卷,也始终荡气回肠。

工匠精神的诠释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讲述用工匠精神创业的故事,霍达写这本书,也表达了对匠人精神的推崇。如今正值中国复兴崛起的时代,工匠精神也是制造业的核心价值所在,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就变得十分重要,大国崛起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这种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支持。

《穆斯林的葬礼》主要围绕玉器雕琢艺人梁亦清三代人的创业经历为主线,来描写他们对技艺的追求和工匠精神的崇尚。梁亦清在实现自己梦想的作品上晕倒而失去了生命,他们的产业也不得不转让,但这远没有结束,第二代的创业梦继续进行,为了追求精湛的技艺,韩子奇不惜去当学徒,付出终于有所回报,他获得了梦想的技术,也有了重振家业的条件和信心。韩子奇用自己的努力和匠人精神征服了所有的顾客,十年后名震京华,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有了婚姻的结晶。可见,我们要成功,就一定要为了理想付出辛勤的劳作和拥有一种执着的匠人精神,而很多创业者之所以失败,就是没有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失去了创业的基本条件。

小说中的两家琢玉坊——梁亦清的奇珍斋和蒲寿昌的汇远斋,虽然皆是名满京城的驰名商标,但两位斋主对玉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作者虽没有直接给予利益熏心的蒲寿昌否定,但是在描写梁亦清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梁亦清这类匠人的赞美,他们拥有专一的态度,高尚的情操,埋头于手艺,将名利看做身外之物,将手艺纯真的本质代代相传,将工匠精神发扬传承。他们的作品也在时代的长河中永不褪色,这难道不是对工匠精神最崇高的赞美?

凄美爱情的注脚

抛开宗教的外衣和沉重的寓意,很多人被吸引的当然首先是书中两代人凄美的爱情悲剧。是的,有些人总是轻轻地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就像是天边的一朵云进入了视野,离开的时候却总是撕心裂肺重如泰山。然而时光缓缓,你我在人海中相遇,相伴,分别,再到消失不见,寻觅,思念,感叹,直至在风中凌乱——两手相挽,凝眸而视。爱情是人类不朽的传奇,也是苦难生活的点缀。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锥心绝望,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凄婉缠绵;从“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热烈奔放矢志不渝,再到今年引发热评的电影《隐入尘烟》中的饱尝人间至苦却爱到极致的善良质朴,一段段刻骨的爱让我们为之向往为之感叹为之动容。这里的绝美爱情,自然也概莫能外。韩子奇与梁君璧、梁冰玉两姐妹纠缠不清的人生,韩新月和楚雁潮的造化弄人,韩天星和荣桂芳爱情的无奈陨灭,当两颗心经历长久的跋涉最终走到了一起,却最终和你保持距离直到我们彻底没有联系,有人为你高举爱情的大旗,有人却执意做了爱的逃兵;有人为爱奋不顾身至死不渝,有人为爱饱尝辛酸抱憾终身。唯有残缺,成就唯美。所以那一曲曲催人泪下的爱情悲歌覆灭时,美好终究定格为永恒。

正如书名“葬礼”所言,这里的爱情已然注定了是一个个悲剧。冷漠,荒凉,无助。那种拼命挣扎却又无能为力的别无选择的悲凉,让人无不为之潸然泪下。可毕竟,爱情以及人性当中的美好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人性本身所存在的弱点是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韩子奇是这样,梁君璧是这样,韩天星也是这样,所以他们的爱注定是悲剧。然而大胆表达却也未必有好的结果,这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韩新月是这样,韩新月的生母梁冰玉是这样,楚雁潮也是这样,也终难逃悲剧的结局。《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经典圣洁的诗篇,或许,经典就要以悲剧来呈现,让我们读者唏嘘之余明白事理,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穿插结构的使用

小说的结构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采用穿插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玉的世界,一个月的世界。家族两代人,章节交错,让故事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单数章节写“玉”,双数章节写“月”。玉,象征着财富和地位,“玉”的章节写是主人公韩子奇从易卜拉欣成为一代“玉王”的艰难历程;月,象征着纯洁、善良,写的是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和楚雁潮凄美动人的爱情。

两个世界被一道无形的大门分割,却又不得不重逢。读者刚刚在这个世界动情,却又被带入另一章中的另一个世界。于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和情绪,重新投入另一个世界,也带着上一章的感情。这种交替式的叙述带给人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读者就这么跟着作者,仿佛穿梭在一条两面墙壁在上演两条命运线的细长胡同中,当走到尽头时,胸中却是一股苦涩,带来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

自由民主的渴求

小说中梁亦清的一对女儿,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完全不同的存在。长女梁君璧身上夹杂着封建时代的愚昧,麻木和专制。尤其是在儿子韩天星和女儿新月的婚事上体现极为明显,她在韩天星的恋人面前编造谎言只为拆散这对即将成型的情侣,强制给儿子配上一个自己相中的女性。后来又不允许新月与楚雁潮见面,无不是现代家庭独裁者扼杀人性的体现。而她的妹妹梁冰玉则完全不同,她身上兼有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她在国家危亡之际保持清醒头脑,自由地为人,自由地恋爱,她的进步思想与姐姐的愚昧麻木相比,不禁让人深思:为何一对同父同母,年龄差只有七岁的姐妹,思想上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不过,作者塑造梁君璧和梁冰玉两人的形象,并没有褒一贬一的意思,只是客观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青年女子思想上的差异。梁冰玉读书的年纪应是新文化运动时,这无疑揭示出那场风起云涌的思想解放运动背后,自由和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也不禁让读者感受到:自由和民主以及个性解放或许就是社会的必然历程。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和民主的实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随之而来的必然有来自守旧势力的反对。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都能够拥有独立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地在守旧派的压迫下麻木时,我们可能会拥有更加自由的生活。而作为青年学生,作为先进思想的代名词,我们该做的也就是默默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为新时代新思潮的引领者。

时代伤疤的揭露

小说中对郑晓京这个人物的描写可以说将特殊时段产生的特殊人物身上的复杂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她无时无刻不穿着一身洗得褪色的墨绿军装,手上戴着欧米茄手表,暑假还能享受特殊的旅行。作为班长,她无视老师的意见和同学们的感情,不允许同学谈恋爱,不允许大家读情诗。感情的需求本是天经地义之事,对异性的爱慕之意更是无可厚非,无论是什么阶级,无论是什么社会性质。

可郑晓京也并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书的后半部分写到郑晓京读到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悲剧时流下泪水,再到后来陷入了爱情观与革命观的迷茫和痛苦中,可见其仍有和常人一样的情感追求,是一个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机器,拥有个性的存在。在那段极左思潮横行,思想独裁严重,人的本性被扼杀的岁月里,很多看似十分荒诞实却真实发生的故事如电影般一幕一幕上演。在那段不忍回首的岁月里,为了防止人民的敌人破坏革命,阶级斗争从未间断,人性和法律被废止,谁又能够阻止这种荒唐闹剧的发生呢?因此,将时代的伤疤归结到个人头上是荒唐的,错不在个体。至于郑晓京,她仅仅是特殊政治背景下产生的特殊人物形象,究其根本仅仅是四万万众生之一而已。

作者创作此书之时,文革结束仅有十年之久,虽然在1980年的第四次文艺座谈会上已经提出了不用政治标准评价文学,但当时思想之开放程度仍远远不如现在。而纵观全书,作者敢于冷静的面对那段历史,客观的评价那段历史,大胆的去揭开那层伤疤,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可谓不言而喻。纵观八九十年代的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不少作家开始理性地,公开公正地用小说去评价那段荒唐的岁月,让伤痕文学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坛蔚然成风,更多的中国人从小说中品味那岁月尘埃中仍未愈合的伤疤,开始正确评价那段历史,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走向开放和自由,其历史作用不可谓不大。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全书最后描绘了正值中年却已经满头白发的楚雁潮。此意不仅为塑造其爱情的忠贞,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多么撕心裂肺的痛苦可以使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雪满白头?作者批判讽刺的精妙绝伦不禁使人拍案。

掩卷沉思,心里依旧不能平静。然而,不是所有的月亮都是新月,世间也再无玉王。拥有不易,舍弃尤难。但愿以后的每一次相逢,都似初次的相见;惟愿今生的每一个瞬间,都不留遗憾。当一切都隐入尘烟,希望我们每每会有一种“疑似故人来”的期待、向往和喜悦。我始终坚信,岁月沉淀下来的,终究是它赐予我们的一份别致的美好,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